前几天看到一个数据,把我给震住了。
奔驰今年在内燃机上砸了多少钱?140亿欧元的总研发费里,有相当大一部分给了内燃机。要知道,现在满大街都在喊电动化转型,奔驰这是图什么?
我一开始也觉得奇怪,直到看到宝马的表态——他们说自家的柴油机还能再用20年,汽油机30年不成问题。丰田更是实在,去年往北美几家工厂投了3.83亿美元专门搞内燃机,听说还准备拿500亿日元研发什么超级发动机。

这些百年车企,是不是跟时代脱节了?
我特意翻了翻乘联会的数据。咱们国内号称电动化最彻底,结果呢?纯电车的销量占比才25%左右。新能源车总共占了一半市场,但里面有一半是混动——说到底,还是离不开内燃机。
更有意思的是,那25%的纯电车里,大部分是什么?宏光MINI EV、吉利星愿这种几万块的代步小车。买的人图什么?说白了就是省钱。为了省这点油钱,他们宁可接受充电的麻烦,宁可放弃跑长途,宁可在续航焦虑里过日子。
这让我想起一个朋友,去年换了台纯电车,刚开始天天跟我炫耀省了多少油钱。结果前段时间我们约着自驾去西北,他默默地租了台油车。"没办法,"他苦笑着说,"那边充电桩太少,我可不想半路趴窝。"
其实全球范围看,情况更明显。中东那些土豪,你让他们开电车试试?印度市场,基础设施跟得上吗?就连美国,除了加州那些环保人士,大部分人还是更信任大排量皮卡。
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国际巨头还在死磕内燃机。他们看得很清楚——电动化是个趋势没错,但这个世界上还有大把地方、大把人群需要靠谱的内燃机。
可问题来了。
当越来越多企业放弃内燃机研发,剩下的玩家压力就越来越大。研发这东西,不是一家企业能搞定的,需要整个产业链协同。现在大家都跑去搞电池了,内燃机的技术进步谁来推动?
国内的情况更让人担心。去年几乎所有车企都在拼命推电车,内燃机和变速箱的研发基本停了。那些新势力品牌,从出生就没碰过内燃机,却能拿补贴、抢市场。
这种"聪明"的代价是什么?
我们的自主品牌出海,最大的短板就是内燃机。你没有好的发动机,怎么打动那些对电车不感冒的海外消费者?更别说跑车、越野车这些特殊需求了,没有强悍的内燃机,你连入场券都没有。
说到这,我得提一个扎心的事实。咱们国内的内燃机技术,真的挺尴尬的。柴油机?基本没有。大排量汽油机?2.0L以上的,除了长城、吉利、奇瑞几家,其他基本是空白。
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高端化总是差那么一口气。你想想,一个连像样的发动机都造不出来的品牌,凭什么让人掏大价钱?
电动化确实解决了一些问题,让我们从0到1,有了自己的汽车产业。但要想从1到100,成为真正的全球品牌,成为能赚钱的高端品牌,没有过硬的内燃机技术,基本是做梦。
有时候我在想,那些还在坚持内燃机研发的企业,可能是这个时代最清醒的一批人。当所有人都在追逐风口的时候,他们选择了一条更难但更实在的路。
他们明白一个道理:这个世界需要的不是最时髦的技术,而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技术。电池可以让车跑起来,但内燃机能让车跑到任何地方。
所以我说,这些还在死磕内燃机的企业,真的值得尊敬。不是因为他们守旧,而是因为他们看得更远、想得更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