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场由懂车帝联合央视开展的智能驾驶实测,揭开了行业过度宣传的“遮羞布”。在模拟高速夜间施工、儿童突然横穿马路等15种真实事故场景中,36款车型的平均通过率仅为35.74%,累计发生216起模拟事故。其中,高速夜间遇施工场景的避险成功率仅47%,儿童过马路测试通过率58%,更有15款车在高速事故场景中“全军覆没”。这些数据与车企宣传的“全场景覆盖”“解放双手”形成刺眼反差,引发公众对智驾技术真实能力的质疑。
测试结果像一面照妖镜,照出了行业积弊。过去两年,车企为抢占市场,将L2级辅助驾驶包装成“高阶智驾”“L2.999”等模糊概念,宣传中充斥“零接管”“自动驾驶”等话术。例如,某新势力创始人直播展示闹市区“脱手驾驶”,消费者误以为车辆已实现高度自动化。实际数据却显示,2024年中国乘用车L2级智驾渗透率虽超50%,但真正具备领航辅助(NOA)功能的车辆装配率仅6.46%。这种宣传与落地的鸿沟,直接导致消费者认知错位——62%的年轻车主将辅助驾驶等同于“自动驾驶”,进而因过度依赖系统酿成事故。2025年一季度,智驾相关交通事故同比激增217%,其中83%涉及驾驶员分心或脱手。
监管重拳随之落下。公安部明确表态:市售智驾系统均属辅助驾驶范畴,驾驶员脱手行为需承担法律责任;科技部发布《驾驶自动化技术研发伦理指引》,严禁夸大技术效果;工信部则要求车企“明确功能边界,禁用虚假宣传”。高压之下,车企纷纷“低调改名”:比亚迪“天神之眼”改为“驾驶辅助系统”,特斯拉中国官网将“自动辅助驾驶”调整为“辅助驾驶套件”,华为在高速L3方案中刻意避开“自动驾驶”字眼。
这场整顿背后,是技术现状与行业野心的根本矛盾。专家指出,当前智驾技术仍面临三大瓶颈:极端天气下传感器易受干扰、突发障碍物识别率不足、算法应对复杂路况的稳定性欠缺。北方工业大学研究员张翔直言:“部分企业将辅助功能宣传成‘L2.999’,不符合国家标准,有误导消费者之嫌。”东风汽车研发负责人陈涛更呼吁产业链“从全链条提升安全性,而非追逐营销噱头”。
未来,智驾发展需跨过两道坎:一是技术攻坚。同济大学教授朱西产建议,车企应强化驾驶员监控系统(DMS),明确人机接管边界,“安全不能迭代开发”;二是标准统一。行业亟待规范智驾分级定义、测试方法及宣传口径,让消费者清晰认知能力边界。正如测试报告所言:“消费者需要的不是华丽算法,而是一辆危急时刻能保命的车。”当宣传泡沫被戳破,诚实地告诉用户“什么能做、什么不能做”,才是智能驾驶走向成熟的真正起点。